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三国谋士徐庶是谁的军师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和真实历史上的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谋士徐庶是谁的军师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和真实历史上的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谋士徐庶是谁的军师
徐庶是谁的军师
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各股势力纷纷收纳贤臣,希望为自己出谋划策,为统一大业的战争添砖加瓦,徐庶先后待在了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身边,徐庶是谁的军师呢?
徐庶画像
徐庶年轻时崇尚武力且好打抱不平,他的梦想是成为远近闻名的侠士,有一次,他杀死了城中的恶霸,被官兵包围,最后侥幸救出,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认为仅靠自己的武力不能铲除恶霸,只有学习治国用兵的本领才能拯救苍生,徐庶开始弃武从文,勤奋肯学,四处游历,学习了不少带兵打仗的本领,他还结交了很多有识之士,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
徐庶本也是皇室,与刘备私交很好,刘备胸怀大志,徐庶前来投靠,而且他的才干和人品深得刘备的器重,执意将他留在了身边,委以重任,就这样,徐庶做了刘备的军师,整顿军事,训练士兵,他还向刘备推荐盖世奇才诸葛亮,刘备听取了徐庶的建议,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了一段佳话。
徐庶为成就刘备大业出谋划策,谁知在一次退兵过程中,曹操掳走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见母亲被掳,方寸大乱,刘备只得放走了徐庶。曹操想利用徐庶的母亲,将徐庶收为己用,徐庶不愿与刘备、诸葛亮为敌,从未在政治上为曹操献上一条计策,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尽管这样徐庶是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的军师。徐庶是谁的军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刘备徐庶
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作品也是多得浩如烟海,比如我国的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它们都以小说的形式向人们讲诉故事的同时说明很多精辟的道理。当然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都是非常生动鲜明的,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刘备吧,那么徐庶呢?大家知道吗?没错他们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刘备徐庶吧。
《新三国》刘备剧照
刘备字玄德,相传是三国时期涿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人,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死后被人们称为昭烈帝,也称为先主。根据资料记载他是皇室后裔,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沦落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就已经没落了,他最先是靠织席贩履为生的,但刘备始终以匡扶汉室为自己的志向,他礼贤下士重视人才能够知人善用,经过大半生的努力,终于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依然是汉,历史称为蜀国或者蜀汉。刘备称帝两年后就病死在白帝城了,享年63岁,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那么徐庶又是何如人也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当时有名的谋士,是颍川人,他本来的名字叫徐福,年少的时候喜欢行侠仗义,帮人报仇惹祸上身,被同党就出来后才改名字叫徐庶的。之后他弃武从文,遍访名山学习谋略之术。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但后来曹操带兵南下时找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刘备,投入曹营。相传他虽然投入曹营,但始终看不起曹操当年抓自己母亲的行为,于是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所以也才有了后来的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以及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评价诸葛亮
在三国时代,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光有武艺高强的武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谋之士参与谋划,为其出一些妙计奇谋;蜀主刘备在没有诸葛亮之前的遭遇就说明了一点。我们知道那时称这种谋士为军师,在诸葛亮之前,刘备的军师叫徐庶,也正是徐庶临走时走马荐诸葛,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当然刘备肯定会问徐庶关于诸葛亮的才能了,那么徐庶评价诸葛亮是怎样的呢?
《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刘备送别徐庶之后,徐庶骑马往许昌曹营奔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了,他回来的目的就是为刘备推荐诸葛亮。当然先是对诸葛亮其人的评价,这样也才能更好的向刘备说明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他说到:“这个人不是我徐庶能比的,您应该亲自前去请他,而不能派手下去。你如果得到他,就像周朝得到姜子牙,汉朝得到张良一样,他有经纶济世,挽救乾坤的大才能。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以我看来,就是当年的管仲乐毅也比不上他。”刘备问徐庶:他的才能和德行和你相比怎么样。徐庶接着说到:我怎么能和他相提并论啊,我跟他比起来,就像是下等马和麒麟相比,乌鸦和凤凰相比一样,我微不足道,他可是当今世上的第一谋士啊。并且告诉了刘备,这个人叫诸葛亮,也是汉代大臣的后代,住在隆中卧龙岗,以种地为生,自号卧龙先生。得到他的辅助一定可以成就霸业的。
从徐庶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拿出了古代帮助帝王成就霸业的姜子牙、张良、管仲、乐毅相比;并且不顾贬低自己,把诸葛亮比作麒麟,凤凰。当然也正是徐庶评价诸葛亮,才使得刘备成就了自己的帝业,也才造就了“隆中对”“三顾茅庐”等代代相传的佳话。
曹操为什么不杀徐庶
曹操为人虽然奸佞,但是却爱惜人才,网罗天下,收集名士,希望为他以后争霸天下中出谋划策。徐庶本是刘备阵营中的军事,他“八门金锁阵”威名天下,曹操想尽办法要将他收入麾下。
曹操剧照
曹操知道徐庶是孝子,将徐庶母亲骗到了阵营中,想要逼迫徐庶投降,为他效力。徐庶无奈,只能辞别了刘备,来到了曹营,徐庶母亲恨他投降,便自杀了,徐庶深恨曹操,虽然身在曹营,去没有为曹操献一条计策,徐庶既然是谋士,却没有任何贡献,曹操为什么不杀徐庶呢?
首先,徐庶虽然是被迫,但是却是来主动投降的,如果只因为他没有献出谋策便杀了他,那曹操的阵营里多是归降的人,恐怕会伤了很多谋士的心,很多想要投奔的志士,恐怕都会敬而远之。
其次,徐庶在刘备军营中,多次立下战功,早已威名天下,徐庶虽然没有出谋划策,但是也是曹操大营中的一块招牌,吸引很多有才志士前来投奔。连徐庶都背离了刘备前来投奔了曹营,那大家还在等什么呢,曹营才是你们的明智选择。
最后,徐庶虽然职位不高,但才华有目共睹,在他学习带兵打仗本领时结交各种有识之士,虽然政治上没有任何谏言,但是在别的方面也不是无用,就连诸葛亮在后来都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这二人中有一人便是徐庶。
以上便是曹操为什么不杀徐庶的原因。
徐庶有哪些轶事典故
徐庶是我国三国末期的人物,虽然才高八斗,但命途多舛。徐庶有哪些轶事典故?他为人正直忠义、孝顺父母,被称为天下子女的楷模,其中很多故事到现在还被广为流传着。
徐庶画像
徐庶原来是崇尚武力的,他喜欢打抱不平,但在一次被官吏抓住后,徐庶恍然觉察到,只有战争的年代,只有掌握带兵打仗的本领才能拯救天下苍生,于是徐庶“折节学问”学习儒家思想,虽然同学们嫌弃他原来的所作所为,但徐庶豪迈,而且认真好学,结交不少好友,诸葛亮就在其中。
徐庶投奔了刘备,但在跟随刘备逃亡过程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虏获,徐庶对刘备请辞,说虽然我想要为您的创造天下霸业出谋划策,但是现在母亲被俘,我已“方寸大乱”,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了。刘备只好放开了徐庶。
徐庶来到曹操阵营,母亲怨恨徐庶不应该投降,便自杀了。徐庶认为是曹操害死了母亲,便更加恨起了曹操,徐庶不愿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来到曹操身边后,却不曾为他在政治上出过一条计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据传,有人在徐庶归隐后见过他。在灵山东北海上岛上,生长一种白色的抵抗严寒的棉花,开的很大,消息传出后,竟然吸引了很多好事之人前来采摘。有个年轻人手捧棉花,见到一个身着道袍的老人,老人呵斥他,那是给人抵御冬天寒冷的东西,你没用摘他干什么,老人划着竹筏走了,水面突然刮起大风,知道那人把棉花全都丢了,风才停止。这个人就是徐庶,为人正直。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和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差距大吗?
东汉末年的乱世时期一直都是被大众所喜爱的历史时期之一。因为在那段时期有无数的英雄枭雄争霸,同样也有无数的谋士武将在那个大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三国历史之所以会如此广为流传,并受到很多人喜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虽然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历史,但本质上《三国演义》只是一本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的创作构思是以历史大框架为架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演绎杜撰。现在很多人把小说《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而把《三国志》当成了野史。这确实有点不知所谓了。
很多东汉末年时期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就被杜撰的面目全非了。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被小说《三国演义》给无限拔高的人,他就是徐庶。徐庶本名徐福,早年间徐庶肆意游侠替人报仇,结果因此获罪。自由后的徐庶因此改徐福名为徐庶。在小说演义中,徐庶被塑造成一个智谋超绝的人才,刚一投靠刘备就用计击败了曹军。而且徐庶和刘备之间的感情也被大肆渲染,什么徐庶被迫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之类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但真实历史和小说演义的故事简直是南辕北辙。小说演义中总会把徐庶当成蜀汉臣子来看待,但事实上,徐庶是魏臣,而且徐庶还是自愿效力于曹魏阵营的。
建安六年时期,刘备南下投奔刘表,刘表虽然不那么在意刘备,在也不愿意放弃这个炮灰,所以把刘备安排在新野驻扎。正好当时徐庶学业有成想要出去做一番事业。但由于出身寒门,徐庶知道刘表是肯定看不上自己的。因此徐庶就前去投奔了刘备。一方面刘备势力不强,而且麾下也没有可堪一用的谋士。另一方面刘备也出身贫寒,徐庶认为他和刘备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果然在徐庶投奔刘备后,立刻受到了刘备的重用。刘备对徐庶言听计从,徐庶感动之下决定好好帮助刘备壮大实力。因此把自己的朋友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但徐庶和刘备的良好关系也从这一刻开始悄然改变了。
刘备在听从徐庶建议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出山辅佐。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立刻把徐庶甩到了一边。原本对徐庶的重用器重,全都没有了。原本对徐庶的言听计从,变成了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历史上关羽和张飞二人见刘备如此对待诸葛亮还有一点吃醋。所以二人也和刘备谈过这个问题。刘备则对二人说,我得到诸葛亮,犹如鱼儿得到水一样。如此说法怎么能不伤徐庶的心?这让徐庶怎么想?刘备对徐庶弃之如敝屣,这也是后来为何徐庶果断的弃刘备而去的原因。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随即徐庶向刘备请辞表示要去救自己的母亲。刘备挽留不住徐庶后,只能放徐庶离开。这里要注意一点,徐庶并没有说“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的话。徐庶的母亲也并没有因为徐庶投奔曹操而自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徐庶在投奔曹操救母的时候,他顺带好把他的同郡好友石韬给带上。这就足以说明徐庶都刘备失望了,他是真真正正的要投靠曹操。否则徐庶自己去曹营不就可以了嘛。他为何还要带上石韬呢?他也不是不清楚石韬的能力。如果他真对刘备有感情的话,他不可能撬刘备的墙角。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徐庶确实对刘备完全失望了,他投奔曹操是完全出于自愿的。或许没有曹操擒获徐庶母亲的事,徐庶早晚也得投奔曹操。
话也说回来了,刘备不仁,也怪不得徐庶不义。徐庶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候投奔了刘备,还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结果刘备如此苛待徐庶,也难怪徐庶心里不平衡。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刘备自己造下的孽,那自然就要由刘备自己收场了。还有就是很多人奇怪一点,那就是曹操费那么大劲,用徐庶的母亲威胁徐庶投降。但为何徐庶到了曹营,曹操只是用了徐庶,缺并没有重用呢?曹操如此做法岂不是显得自相矛盾嘛。
历史上对于徐庶的记载并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些许片段判断出,徐庶确实是在曹丕时期才开始受到“重用”的。但这个重用也得打一个引号。因为徐庶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是俸禄千石的御史中丞罢了。所谓御史中丞,内掌兰台秘书,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休有光烈。说直白点,御史中丞就是管理皇帝秘书的,外加纠弹百官朝仪的职责。这个官职很受曹丕亲厚,但却并没有多么位高权重。诸葛亮在北伐时期,听说徐庶的官职不太高的时候,他就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呢?”还真让诸葛亮说着了,徐庶之所以没有受到重用,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徐庶个人能力问题。
众所周知,徐庶早年间习武游侠,后来徐庶幡然悔悟,不再舞刀弄枪,反而决定开始求学。从初平二年徐庶开始求学,再到建安六年徐庶出仕效力于刘备。短短十年间,徐庶从一个武夫转变成一个谋士就很不容易了,你能指望十年时间徐庶学的有多厉害?再说了,北方之地历来都是能人异士辈出之地,不仅世家大族众多,而且由于曹操之前的求贤令的发布,导致三国时期北方实际上就是最大的人才聚集地。能力比徐庶强的,或者不相上下的人数不胜数。徐庶能做到千石级别的官员实际上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地位不够高,但足够受曹丕的亲睐。徐庶也不枉投靠曹魏这么一回。起码比跟着刘备吃瘪强。但显然,真实的徐庶要现实的多,能力也很有限。绝对不是小说演义中所刻画的那个能力超凡的愚忠之辈。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