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诗歌的起源演变过程及表现形式和诗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诗歌的起源演变过程及表现形式和诗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诗歌的起源,演变过程及表现形式

诗的起源于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诗歌演变过程:《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 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现代诗歌中比如:著名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如果生活不够慷慨》、王衍钊的《乡恋》等,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返回目录

诗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一、诗的起源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二、诗的发展

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就有大量的精美的民歌出现了,大部分都与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有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主动收集这些民歌汇编成集,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转而到了魏晋时期,撑起当时诗歌 的就是三曹,建安七子,也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他们表达的多是人生短暂壮志难酬悲凉幽怨意境比较宏大,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特征。

到了隋唐时期,诗风达到新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等等天才,后面到了武则天时期,宋之问沈佺期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如果诗歌按一定的音阶规律进行创作,会取得更好的声音效果,所以他们奠定了绝句律诗的格律问题。

唐朝的中晚期也有很多诗人开始写词,为宋词做了一些铺垫。

五代十国时候,好的诗基本没有,但却出现了唐后主李煜,冯延已这样的词艺术宗师级人物。后面过渡到宋时期,欧阳修,苏东坡,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再次把宋词推向了一个艺术最顶峰。

扩展资料: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高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