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三生三世聂华苓的介绍和人生路漫漫——读聂华苓的《三生三世》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生三世聂华苓的介绍和人生路漫漫——读聂华苓的《三生三世》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三生三世聂华苓的介绍

莫言甫获诺贝尔文学奖殊荣,他担任顾问并协助采访的文学电影《三生三世聂华苓》也将于台湾映演,他在片中形容获喻“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聂华苓:“她身上有种英雄气概,甚至有一种侠义的情结。”并以亲写手稿给予该片支持。聂华苓被视为20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包括白先勇、林怀民、蒋勋,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宾,她一生飘泊旅行,成为当代海外杰出华人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她与诗人伴侣保罗。安格尔的不渝情感也为人称颂。《三生三世聂华苓》忠实纪录聂华苓的传奇人生,近距离展现她的流亡人生、文学创作和人格魅力,并温婉点出她的人、家、作品与奉献。该片将于十二月七日于台北映演。

返回目录

人生路漫漫——读聂华苓的《三生三世》

坦然面对真实的内心,不惧人生的风云变化,从容应对冥冥中的因缘际会与命运的起承转合,但愿你我的一生一世,也能活出三生三世的精彩。

第一次读到聂华苓的《三生三世》,就被其文字所形成的气场而感动。这是一部完全个人的历史。三生三世,四个字浓缩了聂华苓在内地、台湾、美国三段体的人生履历,大陆生活二十四年,台湾十五年,美国爱荷华三十八年,如此不同的世界人生,仿佛活了三辈子。就如同聂华苓自己说:“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她这一生始终都作为一个外乡人而存在,在台湾是大陆人,在爱荷华是中国人,在中国是美国华裔,正如聂华苓自己描述:“我是一棵树,根在内地,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而这样一部看似厚重的回忆录,却没有舴艋舟载不了许多愁的哀怨,而是人生烟云纷至沓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记忆撞击。 
民国历史、军阀混战、抗战烽火、台湾白色恐怖、知识分子的骨气人格、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人性的温暖美丽和丑陋乖张……都在一个人的《三生三世》中展开。
读这本书好像是在看一部跨越了时空的电影。聂华苓没有刻意地渲染她的传奇,她重在倾诉,似乎她也在借助一次全面的回忆,滤清她一生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打动她的人生片断和细节,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一生,作为一个跨国际写作计划的组织者的一生,还有她作为一个女人的一生。
《三生三世》分“故园春秋”、“生·死·哀·乐”和“红楼情事”三个部分。
关于“红楼情事”,一个是从中国旧式大家族走出来的东方女子,一个是美国西部小城爱荷华马夫的儿子,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 ,不同的个性,但这种种的不同似乎并未在聂华苓和保罗之间造成任何隔膜,他们都是各自人生的第二次春天,但也是真正的春天。
聂华苓曾对保罗说:“我们的婚姻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满的婚姻。”聂华苓说:在爱荷华的“那条小船”上,在爱荷华的“鹿园红楼”,他与保罗交谈、写作、喂鹿、旅游、接待各国作家。他们的对话俏皮而风趣,永远是相互调侃,不断地开怀大笑,却又那么的深情而温暖。他们的一天常常这样开始:聂华苓赖在床上胡思乱想,保罗端进来暖暖的咖啡,说他正在构思一首长诗,问她要不要听听。她听完后说:“好极了!写!写!”保罗的眼里倏然就闪出泪花,说:“别人不懂的,你懂!你和我是这般默契。”
他们各有各的书房,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但都对着爱荷华河。河边,保罗为聂华苓种上了杨柳树,为的是让她能在爱荷华看到中国的江南。他带给她的爱,像孩子一样热烈纯真,没有丝毫的暮年气息。
翻阅书页前的照片,每每和保罗的合影,都能看出聂华苓的眼里的快乐和舒坦,和保罗在一起的日子,是聂华苓最美丽的年华。保罗曾夸聂华苓脑子很性感,身子很聪明!和她一起的生活,真是好。当时已六十六岁的聂华苓笑得像一朵怒放的花——她老了,他还是把她当宝,这种日子,可真过不够!
他们总是有谈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他们有共同的志趣,以同样的热情经营着共同的事业——“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这是一个为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建立的跨越了国界、种族、语言、信仰等一切障碍的精神家园,一个作家的乌托邦,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作家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那几十平米的会客厅,迄今已经招待过近六百名国际著名作家。
1977年,24个 曾联合推荐两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1982年,两人一同在大西洋城获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聂华苓给保罗留言:“以前我认为相爱很难,对人有刻骨的感情更难,如今我深深地知道,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份孤独,相护,相抚,喜相逢。”

遗憾的是,1991年他们在机场转机,保罗去买报纸,倒下,竟然就此生死别离。聂华苓“捧着透着他体温的大衣”,独自“鹿园”人生。

十二年以后,聂华苓写出了《三生三世》,隔着时空回忆保罗,她与保罗的情缘在书中得到涅槃。
保罗的诗集《中国印象》,其中有一首是《想到我会死在中国》,他动情地写道:“在那迷茫和苦恼的时刻,我想,中国啊,您把美丽的妻子给了我,我在暮年,只好把可怜的骨头给你!”

爱一个女人,并将对她的爱扩大到爱她的 和民族,这是一种怎样深沉的情感啊!她跟他相处一世,他的爱照亮了她的三世,也照亮了她身后魂牵梦绕的故土。
泪水不禁潸然而下……小情小爱原来真的可以升华为大情大爱,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爱的能力和幸运。

就在这一刻,深深理解了聂华苓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和不完整,我幸运地遇到保罗,得以成全!”;深深理解了一句英文:“Tru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
这是我十年前读不懂的内涵,找不到的意义,十年后却泪流满面的点头。
无数次幻想自己曾爬到爱荷华小城最高的小山坡上,看着爱荷华河静静的流着,河边一栋木质结构的赭红色楼房,周边是苍翠的森林,茑萝在风里摇曳,“鹿一只只闲雅地走出来”,浣熊躲在后山的杂林里。

仿佛透过那个鹿园,我认识了聂华苓的心,也观照到了自己的心…….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