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昆明湖的风景介绍是什么和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的简介,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昆明湖的风景介绍是什么和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的简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昆明湖的风景介绍是什么?

昆明湖的风景介绍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不管是从颐和园的哪个门进园,漫步不久,便可以看到这个大湖——昆明湖。环望着昆明湖,一阵清风拂来,偌大的湖面泛起涟漪,在阳光的折射下,波光粼粼、异彩纷呈。一年四季,环湖而游的时候,就会发现,颐和园的景色在湖水的映衬下,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也总是变得不同起来。

昆明湖中有三个岛屿,分别是:南湖岛、治镜阁岛、藻鉴堂岛。位于东湖的南湖岛,是复建最好的一岛,可供游人观赏。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镜阁岛,仅留下一座残破的城基。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鉴堂岛,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每一个湖中各筑一个,三岛成鼎足之势,象征海中的仙岛。

扩展资料:

昆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有“七里泺”、“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瓮山泊”的名字由来于昆明湖位于瓮山(即万寿山)脚下。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赐命昆明湖,瓫山、西湖(金海)改名,内容为“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

根据万寿山前佛香阁东侧的高宗弘历亲自撰写的碑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弘历将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设施,又因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才更名昆明湖。目的是利用其进行习武。后来也确实成立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模仿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建学模式开展了一阵训练,只不过仅为慈禧观赏之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昆明湖

返回目录

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的简介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