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口袋里的父爱有两处互相照应分别是哪两和读11岁儿子写的作文《榜样》我被震撼,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口袋里的父爱有两处互相照应分别是哪两和读11岁儿子写的作文《榜样》我被震撼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口袋里的父爱有两处互相照应分别是哪两句
口袋里的父爱有两处互相照应分别是父亲的背影已在门口消失,父亲在世时。"父亲的背影已在门口消失,我揣着钱,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挣钱,长大了让父亲过上好日子。""父亲在世时,家中虽不富裕,但我从未感受过贫穷,因为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们承担一切,他的一片赤诚,已经化成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表达了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努力方向。第一句话中,儿子揣着钱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挣钱,让父亲过上好日子,这是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第二句话中,儿子回忆起父亲生前默默承担的一切,表达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对父亲爱的回报,这两句话相互照应,既展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情,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奋斗和努力。读11岁儿子写的作文《榜样》,我被震撼到了!原来教育不需要靠吼
昨天,11岁的儿子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榜样》,我看了感到很震撼,没想到,儿子居然会选这样一个素材来作文,没想到 孩子不需要靠吼,也可以这样润物无声。下面是儿子的作文原文:
《榜样》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故事,它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阳光明媚,一位父亲和儿子挑着一个箩筐往山上走。这个箩筐里装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那个孩子的爷爷。
到半山腰了,父亲把老人从箩筐里抱了出来,放在地上。
这位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得了重病,但还没死。
父亲叫上儿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老人放进坑里,埋了起来。
父亲原本打算把箩筐也一起埋了,但儿子阻止他说:“别把箩筐埋了,等你老了,我也要用这个箩筐把你挑到这里埋了。”
父亲听了羞愧不已,连忙又把老人挖了出来(老人还没死),带回了家,好好孝顺。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是多么的重要啊!这将决定他将来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
文中的父亲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他差点毁了孩子的前途。
孝顺是每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你如果连孝顺都没了,你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孝顺的人,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这样,世上的风气将会越变越好!
看完儿子的作文,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以前 儿子的各种鸡飞狗跳:
儿子题目不会做,我耐着性子压低声音给他讲解一遍,他站在旁边好像听懂了,可是当再遇到类似甚至一模一样的题,他又错得一模一样。
气急败坏的我,把桌子拍得砰砰响,扯着嗓子吼道:“上次不是刚跟你讲过吗,一样的题目怎么又不会做了?你的脑瓜是木头做的吗?”
每当这时,儿子总是低着头,默默流眼泪,看着他这个样子,我更加气愤,有时甚至还会动手。
儿子作文不会写,我拿着题目,告诉他怎么审题,怎么找素材,可以用哪些素材,文章采用什么样的结构,结尾如何升华,引用哪些名人名言?
可是,当儿子把作文拿过来给我看时,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完全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气急败坏的我,把作文本往地上一扔,大声吼道:“写的什么狗屁文章,我都恨不得自己来写了,你只要把我说的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写呢?”
每当这时,儿子总是低着头,默默地从地上捡起本子,笔直地站着听我的训斥。
总之,每次指导儿子作业或者作文的时候,家里都是鸡飞狗跳,一个吼,一个哭。可是,我发现,越是吼,儿子的脑子好像越“笨”,因为害怕,他的脑子好像停止了转动。你越吼,他越不知道。
这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我一直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今天,儿子的这篇作文,却让陷入了深思。
这篇文章虽然很朴实,但选题、取材、立意,我认为都非常好。
儿子选了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作为素材,根据这个素材确定了文章的题目:榜样,然后又从这个故事引申开去,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文章末尾点明了“我们一定要做个孝顺的人,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的主旨,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儿子这篇作文,完全没有我的指导,我没有告诉他怎么选题,怎么取材,采用什么样的行文结构。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而且仅用了一个小时。
很多时候, 孩子要吼,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总认为他什么都不会,啥也不懂,总喜欢把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说的去做,或者没有实现我们想要的意图,我们就会气急败坏,瞪眼睛、拍桌子,又吼又叫,搞得一个吼,一个哭,鸡飞狗跳。
孩子,是一个有思想和灵魂的个体,他们的想象力其实非常丰富。其实,有时,我们可以换一种做法:你先不要提任何要求,放手让孩子去做,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待他完成后,你再提修改或者指导意见,孩子做得好,及时表扬鼓励,做得不好,也不要批评,心平气和地提出意见建议。
我想,这样做孩子也乐于接受你的意见,你也用不着又吼又叫,你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家庭氛围也会更加和谐。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